您现在的位置:新闻首页>宏观 > 三年时间规模要“翻一番”,新型储能的“底气”在哪里

三年时间规模要“翻一番”,新型储能的“底气”在哪里?

发布时间:2025-09-13 22:20编辑:admin已有: 人阅读


  目前多家储能厂商近乎满负荷生产的订单中,海外市场贡献了多数份额,这与全球储能市场的需求猛增和中国储能产品的制造优势关系密切。

  今年上半年,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226GWh,同比增长97%。前九名均为中国企业,国内企业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在全球占比超过90%。近期多家企业公开斩获的订单中,中东、澳大利亚等新兴市场频频出镜且规模刷新纪录。

  而从国内来看,今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增长节奏实际有所调整。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的数据显示,受新能源“抢装”的影响,今年上半年,新型储能项目的并网高潮前移至“531”节点之前,“630”节点并网热度出现历年来首次下降。

  这种变化与国内新能源入市机制的调整有关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“531”抢装潮之后,由于政策要求不得强制配储,并且新能源全面入市意味着收益预期不稳定,新型储能电站投资由此进入短暂观望期。

  好消息是,目前新的政策正在酝酿。今年以来,数个省份首次出台明确的新型储能容量补偿和容量电价机制。其中,内蒙古提出今年容量补偿标准为0.35元/kWh,补偿标准明确后执行时间为10年,河北推出的容量电价标准则是100元/kW,激励时限为2年。

  据中信建投朱玥团队的研报测算,容量补偿和容量电价等稳定收益,结合当地的峰谷价差,独立储能项目可以取得明显的经济性。以100MW/400MWH的储能容量计算,河北模式和内蒙古模式的独立储能电站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分别达到6.2%和14.8%。

  这将高于大型国企项目投资原则上不低于6%到8%的内部收益率要求。

  针对容量补偿,李臻表示,目前国家层面没有出台关于新型储能容量补偿的统一政策。从保障系统容量充裕度建设到稳定投资者信心两方面来看,未来需要对各类调节资源的容量需求进行此外,辅助服务市场能否支撑新型储能扩大盈利范围,也是业界关注的焦点。

  “这是最早向新型储能开放且目前仍是其核心收益这次

  拓展新型储能在各个环节的应用场景,既能够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贡献力量,也是消化上下游大量产能的有效方式。

  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资深项目主任姚祎对分析,从今年国家以及地方发布的政策来看,用户侧“新能源+储能”应是今后一段时间重点的配储发展场景。

  姚祎分析,目前陕西、云南、青海等都出台了省级绿电直连的实施方案,三个地区都要求项目整体新能源“年自发自用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的比例应不低于60%,占总用电量的比例应不低于30%,2030年前不低于35%,上网电量占总可用发电量的比例上限一般不超过20%”。为满足这一要求,储能配置成为必选项,零碳园区方面,根据四川、山东、江苏等地区出台的行动方案,在园区的用能结构方面,明确要求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,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,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。此外,河南、山东、内蒙古出台了“源网荷储一体化”项目申报要求。以内蒙古为例,通过建成零碳产业园区为导向,依托资源优势,耦合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型煤化工三大产业,采用“源网荷储一体化”的绿电直供模式,在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的同时,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增就业。

 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此前对分析,目前新能源的远距离输送面临物理通道不足、价格机制难以协调等障碍,因此新能源的就近消纳多被鼓励。但是,向电网输送大量带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特征的光伏和风电,会加重电网的调节负担,所以几乎都会限制自发自用和余电上网比例。对于许多生产型企业而言,设备精密度和产品一致性对电能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通常需要配备储能才能满足生产条件。但他也提醒,当前储能的系统成本相对较高,这同样会反向限制零碳园区和绿电直连的发展规模。

  姚祎认为,新型储能发展的顶层设计已经出台,后续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支持新型储能投资的价格机制,让数字目标最终落地。特别是容量电价政策和明确的地方发展目标出台,对于储能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至关重要。

  “广东等新型储能制造业基础雄厚的省份,应率先在电价政策创新方面发力,拉动本地储能需求带动产业上下游接单消化,同时探索配套金融创新举措以降低储能项目的融资成本,先行先试也可为全国提供可经验。”姚祎说。


已推荐





图说新闻

更多>>
Redmi TV Max 86英寸的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

Redmi TV Max 86英寸的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